市生态环境局以“五型”机关建设为抓手,主动担当作为,打造过硬铁军,全力打响蓝天保卫战,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实现“开门红”,各项主要考核指标在全省位列前茅。截至 3 月 25 日,市中心城区优良天数比例为 94%,同比上升 13 个百分点;PM2.5 年均浓度值为 31 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 41.5%;PM10 年均浓度值为 49 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 39.5%。
一、坚持科学治污,实现精准施策。开启“环保管家”新模式,构建中心城区大气污染防治管家服务体系。聘请环保公司为中心城区提供三年大气污染防治管家服务,借助管家团队的技术力量和治理经验,充分利用无人机遥测、走航监测、雷达扫描等先进科技手段分析污染物成因,做到精准施策。大力推进大气监测点网格化建设,提升全市大气污染防治监管能力。在章贡区、赣州经开区建立了 101 套大气监测微站,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区大气监测网格。通过空气质量预测,提前做好应对污染天气准备,开展人工增雨等应对措施,高效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。
二、坚持从严管控,堵塞防治漏洞。针对中心城区大气污染防治形势,明确扬尘管理工作具体要求,实施严格的管控措施。采用监测设备开展巡查,包括便携式六参数、便携式 VOCS 设备对工地进行实地现场巡查,准确定位扬尘等污染源;对全市 1000 余个工地实行“休克疗法”和“开复工验收制度”;实行中心城区裸土全覆盖,仅赣州经开区就投入 1600 余万元覆盖了 71 万平方米的裸土;联合公安部门开展道路检查,在重要路段实施重型车限行,加大上下班交通拥堵疏导;在全省率先启动非道路移动机械执法检查;突出整治混凝土企业、独立水泥粉磨企业、砖瓦窑企业等三大行业大气污染问题,严格执行违规处罚制度。
三、坚持从严执法,加大督办力度。成立大气污染防治 7×24小时专职大气污染防治巡查组,对全市工业企业、建筑工地、道路运输等主要扬尘污染源产生行业和环节进行全天候巡查,全天候处置。成立督查组,对中心城区道路、运输、建筑、堆场等区域或环节扬尘污染防治履职情况进行督查,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转交,共向五区政府(管委会)及市直相关单位下发督办函 3 件,移交问题清单 3 批,18 个问题得到立行立改。对问题较为突出的区域实施限批,分别对南康区实施水泥、化工行业建设项目环评限批,对赣州经开区实施火电、钢铁、焦化行业建设项目环评限批。
四、坚持会商研判,形成工作合力。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商机制,充分发挥市公安局、市气象局等会商单位合力,定期开展中心城区大气污染防治面对面会商,通报近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,分析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,研讨下一步需采取的有效管控措施,快速有效解决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遇到的难题。